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三晋之窗 > 典出山西 >信息页

重温山西人走西口的艰辛与悲凉

信息来源:黄河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2-12-16 17:27    被阅览数:

马越:这首歌熟悉吧?山西河曲民歌《走西口》。

赵飞:由老一辈歌唱表演艺术家朱逢博唱红大江南北。我还听过二胡版、钢琴版、手风琴版的《走西口》,都非常好听。

马越:《走西口》早在唐宋时期就开始传唱了,历史上的河曲地瘠民贫,灾祸不断,为了谋生,男人走西口,女人挖野菜,于是孕育出了悲苦高亢的民歌,产生了催人泪下的走西口故事。既然是因生活贫苦不得不离家谋生,那他们为什么不去富庶的相对安全的南方,而要去荒凉、野蛮甚至时刻有死亡危险的蒙古地区呢?

赵飞:数千年来,几乎整个中国北方地区一直是中原汉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剧烈争夺的“势力范围”,打仗时,敌我对垒,剑拔弩张;和平时,集市贸易,互通婚缘。因此,北方民众的骨子里或多或少普遍都有着各个少数民族的基因血脉。据史书记载,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建都平城大同的近一百年时间里,先后三次大规模从甘肃、宁夏、陕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地把工匠、农夫、战俘等迁居大同及周边地区,数量达百万人之众。后来,北魏政权为了便于统治,又大张旗鼓推行汉化,连鲜卑族人、包括皇族都改姓汉姓,如元、白、康、李等等。

马越:这应该就是一种冥冥之中的身心归属吧,但仅仅凭借精神上的所谓的血脉召唤就足以吸引成千上万的人去走西口吗?这里一定还有具体的能维系人们生存的物质因素吧。

赵飞:明朝后期,边关和平安定,便在1771里长城的16处关口实行“隆庆开边”。靠近边关的蒙古土默特部的首领阿勒坦汗在汉族夫人“三娘子”的濡染下,专门划出土地让当地汉民弃牧从耕,坐收租利。清初,康熙帝三征葛尔丹部后路经富庶的土默特部,印象深刻。于是,就下令,政策允许蒙古贵族划分部分牧场,实行租种农耕。可能因为地租便宜,各得其所,因此,这就成了走西口人们最根本的生活出路。历尽艰辛走西口的绝大多数人,后来都固定居住在了当年的租种地上,形成了新的“口外”人。据最新调查显示,现在内蒙河套地区生活的河曲、保德人,是两县目前人口的两倍多。在呼市,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原籍山西的。300多年走西口的庞大队伍中,一小部分人经商,成为了著名的晋商一分子;一部分人凭手艺如毡匠箩匠等成了小手工业者。也有一部分人,则由于天灾(如冷冻、沙尘暴等)人祸(土匪、强人等)以及身体健康等原因,永远地消失在口外,尸骨全无。

马越:这真是一场数不清人数,道不尽悲欢的大移民啊,这其中的万般滋味真要细细咀嚼。对了,2009年1月2日由李三林执导,杜淳、苗圃领衔主演的40集电视剧《走西口》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首播,播出之后《走西口》全剧平均收视率达9.60%,其中单集最高收视率高达12.47%。想了解山西人走西口这段历史内容的朋友可以通过这部剧体味走西口的艰辛与悲凉,看看咱山西人用血泪、坚韧、诚信写就的奋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