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三晋之窗 > 三晋人物 >信息页

雁门诗杰萨都剌

信息来源:太原日报    发布时间:2022-08-12 16:06    被阅览数: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这是元代雁门(今山西代县)诗人萨都剌的《百字令·登石头城》。读着这首词,在我们眼前便会出现一位白发诗人:他站在雄伟的石头城上,望着滔滔东逝的江水。那无情的流水,流去了多少岁月,消磨尽多少英雄豪杰。诗人感慨万端,吟出了这首千古绝唱。读罢这首词,人们自然会问:萨都刺是一位怎样的诗人?为什么他会写出如此激动人心的传世佳作呢?

  萨都剌(约1300—1355),字天锡,号直斋,元代著名诗人、画家。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元泰定四年(1326)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工诗词,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雁门才子”。

  萨都刺是元代一位十分重要的少数民族诗人。成吉思汗兴起漠北,远征西域,此后西域色目人大批涌入中原,各民族的文化进一步相互薰染,到元代出现了大批能用汉文写作的少数民族诗人,萨都刺是其中的杰出者之一。

  在萨都刺生活的时代,宋、辽、金、元以及大理结束了对抗激烈的态势,民族融合已经历经了干戈染血与血泪横陈的痛楚。随着元代的大一统,少数民族人士逐渐自觉、主动置身于华夏文化的序列中,接受了传统汉文化。各周边民族在华夏文明的大背景下找到了自己的归属与追求,他们说汉语、写汉诗、行汉风,俨然是汉族的一分子。纵观元代文坛,各种族属的文人群英荟萃,蔚为奇观,盛况空前,成为元代文化突出的特色。

  元代诗人萨都刺是一名纯粹的文学家,他对诗词已经到了入骨钟爱的程度,从经商到为官,从宦游途中到公事余暇,诗词已经成为他的生命寄托。他不曾作文记录其有关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伦理道德的见解,也不曾品诗论文,阐述其文学创作的体会。他只是用诗词书写他的思想与感情,寄托他极其复杂的、呈融合态势的思想与政治见解。萨都剌一生笔耕不辍,他放言无忌,以诗触及现实,以清新绮丽之作开辟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新境界,并使后人由他的诗作窥见了元代社会的真面目。遍观萨都剌风格各异的诗,可见其绵绵不绝地吸收汉民族文化精华的执著,他的诗有的如陶渊明那样冲淡幽远,有的像李商隐那样含蓄蕴藉,还有温庭筠那样的旖旎艳丽,有李白的豪放、杜甫的典重、李贺的奇崛、苏轼的旷达,诸体具备,风格多样,堪称元诗坛的佼佼者。

《雁门集》是萨都剌的诗词集,他一生的诗作大都囊括其中。2010年3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了明成化十二年(1476)张习刻八卷本《雁门集》;2016年4月,凤凰出版社影印出版清嘉庆十二年(1807)萨龙光辑刻本。前者是《雁门集》迄今存世最早的刊本,后者是《雁门集》迄今收罗作品最为完备者。

张六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