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三晋之窗 > 三晋史话 >信息页

山西中秋风俗拾零

信息来源:太原日报    发布时间:2023-09-22 17:42    被阅览数: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北宋太宗年间,八月十五日正式定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在山西,中秋节又称为“八月十五”,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团圆节。

  团圆。山西人十分重视中秋节的全家团圆,在晋东南地域,八月十五这日还要请女婿上门,设酒招待;而出门在外的山西人,这一天无论如何也要赶回家过节。

  打月饼。山西人制作月饼称之为“打月饼”,中秋节前,家家户户都会架锅打月饼。打月饼时,将事先做好的面饼坯子放入模子中,用劲夯实,随后朝下用巧力将月饼磕出,烤制定型即成。月饼常规规格为四个一斤,寓意“四平八稳,圆满和睦”。月饼模子材质以枣木为优,材质精良、精雕细刻的木制月饼模子,往往是山西农家可以代代相传的宝贝。在晋西北,月饼模子直径小辄三五寸,大辄盈尺,打出来的月饼可以由大到小垒成宝塔形状,顶层则为一个桃形月饼。

  祭月。据《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以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早在西周时期,先民们就非常隆重地于秋季进行拜月活动了。等到了八月十五月圆夜,月亮挂上高空后,山西各地家家户户团聚,在院落朝着明月方向摆上供桌,上置月神图像、月饼和各种瓜果,全家仰望一轮皓月,主拜者叩头敬献,口诵拜月歌:“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敬神仙,有吃有喝还有穿,一家大小都平安。”待到供台上的线香燃完,就表示祭月结束,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将一块大月饼按全家人总数切片,每个人一份,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还要一样。若有出门未回者,也要刻意留给未归人一份,待其回归时食之。在摆满了各种丰收果实的农家院里,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分食月饼和鲜果,严肃的祭祀就此变成了欢娱的聚会。

  祭月物件除月饼外,还有甜瓜、葡萄、毛豆。甜瓜取音于喜,取形于圆,取瓤于红,取子于多,意喻一家人和和美美,高高兴兴,蒸蒸日上,子孙满堂。在晋北一带,西瓜在民间故事中是一种猛兽的头,猛兽凶猛强大,每一年八月十五夜总要出去伤人,所以晋北人也会在中秋借吃西瓜(兽头)以解恨。葡萄则是晋中、太原一带的特产,恰在中秋节时候前成熟,因蔓枝多子和晶莹圆润,很早就是民间寓意子孙满堂、事业兴旺的吉祥物,用葡萄祭月也是山西人悠久的风俗习惯。祭月的毛豆,则是专门为月中玉兔准备的;在晋西北,还会祭供煮熟的玉米棒子,也是小兔子钟爱的东西。

  除此之外,祭月时还会供些苹果、梨、柿子饼等应季水果。晋中地区把甜瓜去瓤雕镂出各种图案,正中间置一油灯,灯光从镂空雕花的瓜皮间散射出去,温和而美观。

  传统观念中,月亮是阴柔的象征,而男人代表阳刚与正气,故而男人不祭拜月亮,后来这种俗信也不那么严苛了。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就曾记载:中秋节“惟供月时男子多不扣拜”。而在山西晋东南一些地区,一度还有“女不望月”的风俗习惯,祭月全由小伙开展。

晋北地区的中秋夜,村里小伙儿们要在夜幕中拉响鞭,即打马鞭,以音大而脆响者为优。有的地区还要点硫磺火,称龙火,给自己养的狗戴上铃铛,领上狗东奔西走。当月已西沉,大人们多已睡时,还会继续听见门口小巷里传来脆响的鞭声和小朋友们的玩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