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三晋之窗 > 三晋史话 >信息页

徐显秀墓壁画:鞍马牛车 人间神秀

信息来源:山西晚报    发布时间:2023-01-20 16:44    被阅览数:

文物档案

主角:徐显秀墓壁画

体态:总面积326平方米

出生时间:北齐

出生地:山西省太原市王家峰村

藏宝地: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

柔软的泥土加速了梨树根系在大地深处的延伸,密密匝匝,宛如豪华的文字在夜幕中肆意铺陈。梨树有自己的语言和感受,然而摘果的人们不知道,他们日复一日往来的脚下,那催生梨花、叶子和果实的秘密来处,更有着一个无比璀璨的空间。

2000年,被梨树根系交织包裹着的地下世界露出了真容。这是一个北朝墓葬,有着色彩斑斓的壁画。第二年,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五部分组成的墓葬在太原市王家峰村的梨园内被发掘而出,墓道两壁、甬道、墓室四壁的壁画总面积达到326平方米。二百多位真人大小的人物,连同神兽、牛车、马匹、仪仗等,占据了地表之下近9米深、长度30米的狭长地带,而在墓室圆形的穹隆顶上,有着群星与银河组成的星象图,统摄着全部场景。

梨树的根须,还有其它野草的根须,不可避免地侵入了一部分壁画。现代生活的鲜活气息就这样悄然无声地完成了与沉睡世界的微妙连接。

墓道东西两壁是在神兽引领下,由执三旒旗、鼓吹角号、佩剑带弓、执鞭牵马的兵士组成的仪卫队列。墓室正面北壁为帷幔之下盘足并坐于榻上的墓主人夫妇宴乐情景,东侧身披翻毛领裘皮大衣的丈夫神情庄肃,西侧外穿朱砂色交领长裙的夫人沉静端丽。二人手执漆杯,正襟危坐于围屏前方,众多高足盘满盛菜肴,隆重且豪华。帐前一对双髻红裙侍女,恭立两侧。帐外左右有男女乐队,左边女乐伎分别演奏笙、箜篌、响板和琵琶,右边男乐伎分别演奏曲项琵琶、笛子、五弦和铙钹,颇有萦绕不去的韵味。

墓室西壁呈现的是墓主准备出行的场面。青罗伞盖,枣红骏马,三旒旗手、佩剑武士、引缰马夫、羽葆执事、携物随从,构成了一幅浩荡图景。东壁描绘的则是墓主夫人即将出行的场面。羽葆华盖,高轮牛车,一群侍女分别手捧包袱、妆奁和披风返首顾盼,传递出一种既紧张又松弛的生活节奏。而灵魂的出口,南壁墓门之上有莲花开放,两只兽首人身的镇墓畏兽张羽飞翔,似乎在对出行队伍做着最后的巡检,又好像讲述导引准备的完成。

墓室无疑是人间的暂居之所,出行意味着灵魂与俗世彻底决绝,最终升天。一旦墓主夫妇完成燕享——仅仅作为仪式,毕竟他们出行的穿着都已在身——便会在畏兽的双双护卫和引导下,轻盈地骑乘而去。

再度开启后的墓室空寂幽冷。一千四百多年过去,灵魂安在?

考古人员在墓室西南角发现了墓主人的墓志和志盖。通过解读得知,墓主人为北齐高官徐颖,字显秀。徐显秀是河北人,其祖徐安、其父徐珍北魏时期均在边镇任职。他自幼生长在北地,少年时便有豪侠之气。北魏末年,他先后追随尔朱荣和高欢,因为战功卓著而逐步升迁。北齐时受封骠骑大将军、金门郡开国公,出任宜州刺史,并在洛阳大战中建立殊勋,被封武安王。后主高纬时,徐显秀进入北齐政权高层,参与统领全国军队。武平二年(571年)正月死于晋阳家中,享年七十,同年十一月葬于晋阳城东北墓地。

晋阳为北齐别都,西部重镇,政治地位、军事地位都很高。北齐六帝四人在晋阳即位,两人在晋阳驾崩。众多皇亲国戚以及地位显赫的大臣云集在这里,生活中多受京都邺城主流文化的影响,死后葬于晋阳,墓葬制度和风格也基本与邺城墓葬相近。徐显秀墓整体壁画布局呈现出横向长卷式展开的观像方式,墓道—墓室依次进行的内容布局是北齐时期壁画墓的流行做法。有学者认为,这种结构方式可能正是唐代墓室壁画结构方式的渊源之一。同时,墓主人身份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出行规模的大小,因此,鞍马、牛车为视觉中心的场面规模亦能体现出这一时期的墓葬等级。

汉代以来,墓中壁画表现出行的神物一般以龙虎为主,虎首向内,龙首朝外,意味着墓主人的形体由虎引入暂歇,然后魂魄乘龙脱墓升天。北朝皇亲贵族出行,男骑鞍马,女乘牛车,既体现出游牧民族自身特性,又融合了南朝文化为代表的汉人习俗。这样,当人逝去,鞍马、牛车作为日常出行工具出现在墓葬图像中,既符合生活逻辑,也强调了游牧民族的风格化影响。

从徐显秀墓壁画中不难感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带来的天竺佛教文化、波斯萨珊文化、粟特祆教文化等一系列外来文化气息,例如窄袖翻领、束胸高腰的衣物,衣物上的联珠纹装饰图案,“波斯锦”或“粟特锦”的马鞍鞍袱,牛车棚顶悬置的联珠纹造型的镜状物件,带有龟兹文化印记的乐器,还有侍女的发型等等,佐证了文献资料上的许多记载,如“自北齐有胡服”。北齐后主高纬热衷于西域文化,多宠信擅长歌舞和绘画的胡人,并且“祭非其鬼,至于躬自鼓舞,以事胡天”。上行下效,徐显秀墓中的种种迹象,说明了当时社会对西域文化的广泛推崇。

一般认为,北齐墓葬的墓主人因其地位显赫,故有宫廷画师参与墓室壁画创作,就此形成一种“形制规制化、题材统一化、布局长卷化、叙事层次化”的固定模式,即郑岩先生所称“邺城模式”。徐显秀墓壁画却有着简洁生动、线条自如的个性体现,人物形神概括性极强,营造出非常直接的现场表达。布局疏密有致,物象高低错落,队列群体每部分职责明晰精准,在一种相对统一的形式下富于情绪、节奏等多方面变化,体现了北齐“简易标美”的疏体画风。郑岩先生曾经指出,北齐时期是继汉代之后的中国墓葬壁画的第二个繁荣期,代表着“汉唐之间墓葬彩绘壁画发展的最高水平”。可以说,徐显秀墓壁画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并使古代疏体绘画“精而造疏,简而意足”的概念更为透彻清楚。

或许,画师完成壁画的那一刻,他或者他们环顾之下,被满壁行云流水的笔法和肆意挥洒的色彩点染惊动着内心。显然,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创作。为了纪念杰作的诞生,他或者他们忍不住在墓里留下了最后一次调和朱砂色的陶碗,以证明壁画出自人手。

唐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