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三晋之窗 > 三晋史话 >信息页

古阳曲的变迁

信息来源:太原日报    发布时间:2023-09-15 15:24    被阅览数:

历史上的阳曲县,并非指时下太原市郊县的这一地域,而是经过了几度变迁。

春秋末期,周朝境内诸侯国大大减少。赵武(赵氏孤儿)专政晋国后,晋阳成为赵氏封邑,赵氏逐渐强大,攻城略地、拓展疆域,逐渐侵吞了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等邑,再向北拓展到今忻州、定襄一带,在这里建立新邑,名曰阳曲邑。

《汉书·地理志》记载,太原郡二十一县,有阳曲县,汉阳曲县即今忻府区与定襄县一带,治所在今定襄城北。《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定襄,汉阳曲县地。后汉末,移阳曲于太原界置,乃于阳曲古城置定襄县。

近年考古发现的战国时期赵氏尖足布币中,有阳曲币,说明战国时期赵氏已置有阳曲邑。大型尖足布的种类与数量均少于小型尖足布,除甘丹(今邯郸)外皆稀见,其中榆即”“虑虒”“阳曲三种为先秦钱币珍品。

公元前453年至公元前311年,尖足布在今山西和河北通用。赵氏布币不以国制,县邑即能制造,而县邑以制地为名。由此可知,今忻府区与定襄县,在春秋末已为阳曲邑。阳曲邑置于何时?应在晋平公年间(前557532),荀吴败无终及群狄于太原之后。

鲁昭公二十八年(前514),晋国内乱,灭祁氏、羊舌氏,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封司马弥牟为邬大夫,贾辛为祁大夫,司马乌为平陵大夫,魏戊为梗阳大夫,知徐吾为涂水大夫,韩固为马首大夫,孟丙为盂大夫,乐霄为铜鞮大夫,赵朝为平阳(晋阳)大夫,僚安为杨氏大夫。这里的盂,即为今天阳曲县大盂镇,可见晋国的疆土仍未过石岭关。

阳曲邑的建置,可能在赵简子到赵襄子时代。赵襄子五年(前452),逾句注(雁门关)而破并代,以临胡貉。其后即与韩魏共灭智伯,分晋地而有之,则赵有代、句注之北。(《史记·匈奴列传》)。从晋阳到夏屋山,忻府区是必经之路,赵简子专政晋国期间,赵氏不断开疆拓土。至于阳曲邑置于何年,史无明载,还需进一步考证。

为什么叫阳曲?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定襄县……本汉阳曲县,属太原郡。黄河千里一曲、具当其阳。故曰阳曲。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定襄县……本汉阳曲县,属太原郡,在河曲之阳,故曰阳曲。两种说法都认为,阳曲在黄河之阳才叫阳曲,其实是望文生义。晋阳是赵国都城,阳曲之名只能来自晋阳。赵氏新拓之地,名字自然由赵氏命名,离晋阳百里远近、晋阳之曲,所以名阳曲阳曲即曲附于晋阳或晋阳的弯曲之处,这就是曹操内迁四郡到今定襄、忻府区后,将阳曲迁到现在地方的原因。

赵简子去世后,赵襄子承袭晋卿之职。公元前457年,赵襄子兴兵伐代,在夏屋山杀死代王,占领代国(今大同一带)。《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赵襄子逾句注(雁门关)而破并代以临胡貉。其后即与韩魏共灭智伯,分晋地而有之,则赵有代、句注之北。”“襄子立四年(前453),智伯与赵、韩、魏尽分范、中行故地。接着,与韩、魏灭智氏共分其地,于是赵北有代,南并智氏,强于韩、魏。这时的赵氏势力,已经越过句注,今忻州市东六县已在其版图之内。

《史记·赵世家》中记载,晋大夫赵籍自立为侯(即赵烈侯)后,初都晋阳,后迁至邯郸。魏、韩、赵皆相立为诸侯。公元前376年,魏、韩、赵共灭晋,分其地。公元前359年,赵与韩、魏分晋,封晋君以端氏。公元前349年,夺晋君端氏,徙处屯留,晋国彻底灭亡。

公元前248年,秦伐赵取狼孟(今阳曲黄寨东)等三十七城之前,太原、忻州地区一直为赵国疆土。战国(前475—221)时期,今太原、忻州皆为赵地。

这就是历史上阳曲县地域的变迁。

张六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