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赫连山墓室东壁男侍图
在太原市博物馆“锦绣太原历史文化展”的展厅中,陈列着一组唐代壁画——唐赫连山墓壁画。赫连山墓见证了初唐时期“太原元从”(指晋阳起兵即跟随李渊父子者)的金戈铁马,展示了中古时期太原先民的市井生活;壁画中部分深目高鼻的人物形象,也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大唐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
2014年,唐赫连山墓于太原生态工程学校学生公寓建设区域出土。墓葬系斜坡墓道单室砖室墓,由墓道、封门、甬道、壁龛、墓室等部分组成。墓道呈口大底小的梯形,底部作斜坡状;封门位于墓道北侧,共三道砖墙,用条砖垒砌;甬道位于墓室南壁中部,砖砌券顶,中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壁龛;墓室平面近方形,四壁略外弧,顶部作四面攒尖状;墓室北半部为砖砌棺床。
墓室四壁及棺床上有精美的绘画,保存完整,颜色如新。墓室内的绘画可分为墓壁壁画、墓顶壁画和棺床壁画三部分:墓室四壁用赭红色颜料绘角柱、中柱、一斗三升斗栱、人字栱等建筑图案;影作木构下,绘制有侍卫图、仆侍图、树下人物屏风画等图案。墓葬北壁及东、西壁北半部分绘两个或坐或立的褒衣男子和植株、岩石等为题材的“树下人物”屏风画,屏风画共8扇。东壁南半部分绘男侍图,共绘3名男性和1只小狗,其中间、北侧2名男子,卷发无髻,似胡人;西壁南半部分绘女侍图,共绘3名女性,分别捧淡黄包袱、黑色盝顶盖盒及执长柄团扇、拂尘;南壁甬道门东、西两侧为侍卫图,分别绘制躬身向墓门而立的佩剑侍卫。墓室东、西直壁中部上方,分别绘制有代表方位的黄色太阳图(太阳中绘三足乌一只)、白色月亮图;墓室棺床上绘制有宝相花。赫连山墓的壁画笔力遒劲、人物传神,是截至目前太原市出土的、最精美的唐代壁画。
根据出土墓志,我们可以对赫连山的人生轨迹进行简单梳理:墓主人赫连山,字思泰。曾祖为赫连静,系北齐冠军大将军、晋州牧。祖父赫连弘,系隋朝镇军大将军、上党太守。父亲赫连景,唐朝太原元从、金紫光禄大夫。从墓志可以看出,赫连山从其曾祖一代就在山西为官,可谓出身“门族”。
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后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突厥、契丹等族都是其后裔。墓志“……以匈奴大寇边,君投笔而起,裹革从戎……”,显然是指赫连山参与了唐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唐朝前期,中原以北的游牧民族为突厥,唐与突厥的一系列战争发生在620年至657年,其中较大的战争有定襄之战(629)、阴山之战(630)、唐灭西突厥之战(657)。墓志中虽然未点明赫连山参加的是哪场战斗,但是根据赫连山生于唐贞观十五年(641)分析,赫连山只能参与唐灭西突厥之战(657),“大寇边”寓示着这场战争规模较大。墓志中虽未点明赫连山在战斗中的经历,但是,据墓志“……毂休侦烽,将军嘉之,奏上柱国而锡功……”可知,赫连山参与了实际的战斗,立有军功并被授予上柱国勋位。
据墓志“……君遂不顾而还,归卧青云。所谓赴难而全仁,功成而知止……”可知,赫连山在立下军功后,主动归隐,功成而知止。赫连山墓壁画以流行的贤人高士为屏风画题材,这也反映了赫连山“青云自高,明玉比洁”的品格。
赫连山卒于唐开元四年(716),享年75岁;其妻陇西李氏,卒于唐开元十五年(727),享年82岁。夫妇二人年寿颇长,对比相似身份“从太宗文武皇帝讨辽……授上骑都尉”、武周时期“……春秋八十有三奉敕版授恒州刺史”、享年92岁的郭行,可知唐代前期,类似赫连山、郭行等“太原元从”,都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和优渥的经济条件,使得这些墓主人具有较高的寿年,且有充足的财力可以营建壁画墓。
在赫连山墓壁画中可以看到,许多图案都有普遍而且程度相近的褪色。这种褪色情况一般发生在相对稳定的埋葬环境被打破以后。考古工作者推测,此变化发生在赫连山夫人李氏去世、夫妻举办合葬事宜之时。赫连山墓壁画应当绘制于赫连山去世时的唐开元四年;唐开元十五年三月八日李氏去世后,其家族于五月廿四日举办了夫妇合葬仪式。从李氏去世至夫妻合葬的70余天里,墓室打开带来空气流动,墓内部分壁画,尤其是南侧靠近甬道区域发生了褪色现象,之后,其族人对褪色壁画采取了我们称之为“描润”的补救措施。
赫连山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目前,赫连山墓东壁壁画已入选国家文物局“一带一路”文物展备选目录。相信,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我们一定能够明晰太原地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时空”坐标和历史定位。
冯 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