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三晋之窗 > 文旅山西 >信息页

晋祠原址探微

信息来源:太原日报    发布时间:2022-08-12 16:03    被阅览数:


清雍正九年《太原县志》中的太原晋祠庙貌图


晋祠圣母殿 金 祥 摄

  山西境内以自然山水环境为基址的祠庙建筑遗存在各地均有分布,晋祠、窦大夫祠、藏山祠为其中的代表。三座祠庙的祀奉对象均为华夏民族的先贤人物,其崇高的精神境界、人格意志,对于后世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古人将祠庙营造于山水之间,以长流的碧水和耸立的青山象征他们精神风骨的不朽和永存。但人们有所不知的是,晋祠原址并非现在位置,而是由附近迁址而来。

  晋祠的前身为唐叔虞祠,为祭祀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所建。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晋水》曰:“昔智伯之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溯,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县”古字通“悬”,悬瓮山为晋水之源,从引文中看,其下靠山枕水处,建有唐叔虞祠,祠周林木茂密,浓荫遮蔽。

  据清乾隆年间(1736-1796)当地学者赵谦德所著《悬瓮山记》载,古之悬瓮山并非现在晋祠西面的山岭,而现在晋祠的庙址也并非古之唐叔虞祠所在地。唐太宗于贞观二十年(646)御制、御书的《晋祠之铭并序》,也为这一推断提供了佐证。《序》曰:“若夫崇山亘峙,作镇参墟……悬崖百丈,蔽日亏红,绝岭万寻,横天耸翠……石镜流辉,孤岩宵朗;松萝曳影,重溪昼昏……加以飞泉涌砌,激石分湍……日注不穷,类芳猷之五绝;年顷不溢,同上德之诫盈。”从中可以看出,古之唐叔虞祠(或称古晋祠)靠有高崖绝岭,前侧或近旁有镜石孤岩,又有飞瀑流泉,注入潭沼,终年不溢。这样的自然环境,与现在晋祠所在地大相径庭。有学者依据文献描述,进行实地考证,得出古悬瓮山、古晋水源和古唐叔虞祠应当在今太原晋源明仙峪中的结论。明仙峪属太原西山,为吕梁山脉末端众多支脉之一,祥瑞之气逶迤而来。峪中既可藏风聚气,又有佳山佳水,或为晋水之源,或为古之唐叔虞祠之所在。

  对于古晋祠,《晋祠之铭并序》中描述道:“金阙九层,鄙蓬莱之已陋;玉楼千仞,耻昆阆之非奇。落月低于桂筵,流星起于珠树。”虽然文学描写不免有夸张的成分,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古晋祠雄伟、瑰丽的建筑风貌。这与史载南北朝北齐天保年间于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相吻合。《晋祠之铭并序》中更对古晋祠建筑选址的艺术内涵和价值作出评断:“萦氛雾而终清,有英俊之贞操;住方圆以成像,体圣贤之屈伸。”古晋祠山势高峻、云雾萦绕、阴晴交替的环境终有清明之时,表现着英姿挺拔的高尚节操和因势而易的博大胸怀。

  北宋初年,太宗赵光义灭北汉毁晋阳之后,大修晋祠。太平兴国九年(984)赵昌言撰写的《新修晋祠碑铭并序》曰:“……乃眷灵祠,旧制乃陋……况复前临池沼,泉源鉴澈于百寻;后拥危峰,山岫屏开于万仞”,又一次表明古晋祠所处的山水自然环境与现晋祠不同。不久后,太原地震,古悬瓮山崩塌,古晋祠被毁。据《宋会要》载,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四月诏曰:“平晋县唐叔虞祠庙宇倾圮,池沼湮塞,彼方之人,春秋常所飨祭,宜令本州完葺。”平晋县在晋阳古城以北,明仙峪即在其间,因此推测,古晋祠及其所在的山水环境毁坏后,晋祠乃重新选址,再建于明仙峪东南约1公里处的欢喜岭下、难老泉畔。

  现在通常称作悬瓮山的山岭,当地人唤为欢喜岭。岭东出二泉,一曰难老,一名善利。两泉一南一北,东向流泻,所夹之处,成为风水与景观胜地,宋代以后之晋祠主体建筑群,就是沿此地所形成的东向轴线而展开。主体建筑群中,正殿圣母殿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崇宁元年(1102)重修;献殿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金人台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水镜台始建于明代。南、北两翼的建筑,台骀庙始建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水母楼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唐叔虞祠始建于元代;昊天神祠原为关帝庙旧址,清代改建。

  可以看出,今之晋祠是在北宋中期,先有圣母殿,而后在历朝的增建过程中,逐渐形成今日之形制和规模的。或许是以前这里已经存在一些祠庙建筑,北宋之后进行了大规模改、扩建,也未可知。

  宋代以后的晋祠选址,自然山水环境特色鲜明。西面的悬瓮山沿南北向绵延起伏,虽不甚高大,但形态饱满、圆润,漫山苍翠,隐含祥瑞之气。晋祠中轴线正对山峰,山悬如瓮下环城,形成了前有红墙碧瓦、翠柏苍烟,后有青山为依、悬瓮为屏的艺术画面。此外,营造者还利用悬瓮山舒缓的东坡,沿坡修筑出层层叠叠的洞龛式建筑,构成了晋祠的又一重景观。

“龙收隔岸黄云气,水送前朝碧玉声”,水为晋祠带来了生气。自悬瓮山而出的难老泉,由圣母殿南侧的泉眼汩汩而出,潺潺流淌。营建者造水渠将其引导,过金人台流向东北,至昊天神祠前戏台折而向东,过文昌宫再宛转向南,形成晋祠的主要水脉。这样的处理,使得流水萦绕于晋祠主要建筑之前,构建出丰富、以水为景的空间环境。按传统风水理论,气遇水则止,难老泉水渠迂回宛转的形态,也正可以将生气留聚于晋祠。晋祠的水有两种形式——渠、池。池包括鱼沼、难老泉亭池、善利泉亭池、莲花池,分布在祠内各处。池为点,渠成线,点线结合,为晋祠选址艺术中山水自然景观与祠庙建筑景观的融合增添了无限生机。

刘 勇